<p id="vted0"><del id="vted0"><xmp id="vted0"></xmp></del></p>
  • <acronym id="vted0"><strong id="vted0"><address id="vted0"></address></strong></acronym>
    

    <table id="vted0"><ruby id="vted0"></ruby></table>
    1. <td id="vted0"></td>
      <samp id="vted0"><label id="vted0"></label></samp>
      1. 掃描關注微信
        關閉
        9丨综合亚洲伊人av
        • 90歷(1)校友張廣才
        • 來源: 發布時間:2022-07-22 瀏覽:

        •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627/0f241f058b41469a806b81a36e964f7b.png

          張廣才,男,1971年生,中共黨員,南昌工學院教授。曾就讀于上饒師范??茖W校90級歷史專業?,F擔任南昌工學院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教研室主任、南昌工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第六期全國秘書學專業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學員、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系統名師工作室——“張廣才名師工作室”負責人。近年來多次獲評南昌工學院優秀教師、科研標兵、最受學生喜愛的十佳教師等榮譽。

          三尺講臺十七載 教研結合育人才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627/10b942124f9c427db7964e03fd0340db.png

          十七年如一日,堅守三尺講臺。他以育人之心將知識傳遞,用滿腔熱血來引導青年教師,用拳拳之心去鉆研教育事業。一名合格的老師不應該把教師當作一種職業,而應該將其當作是自己畢生的生命力。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就是南昌工學院教育學院的張廣才老師。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20627/98493b27b3874140a753cbb8cdcf1b5b.png

          匠人,多么平凡而偉大的一個詞,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沒有用心去教書的老師,又怎么能被稱為教書匠呢?他,卻是當之無愧的教書匠!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呢?他堅守于南昌工學院的講臺之上,已然近二十年了。十七年前,懷著對教育事業的追求與堅守,他選擇從基礎教育走向高等教育,將自己對講臺的執著,對學生的熱忱奉獻給了青年學子,將一腔熱血奉獻給了南工。

          用微笑與學生交流,這是多數同學們對于張廣才老師的第一印象。在每個周末的晚上,張老師總會抽出一兩個小時與我們在QQ群里交流,這讓大家感覺師生之間完全沒有了隔閡。張老師除關心我們的學習外,也關心我們在南工的生活。

          談及恩師,已經進入更高學府深造的艾同學,不禁濕了眼眶。她來自新疆地區,剛進入大學的她在同學面前從來不敢發言,內向而孤獨。善于發現的張老師總是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在課堂上向她提問,課下經常找她談心、鼓勵她。漸漸地,她走上了三分鐘演講,走進了全班同學的心,也走向了更高的學府。

          愛生如子,待生如友是張廣才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有同學這樣描述他,穿著普普通通的襯衫,說話風趣幽默,待人處事和和氣氣,他在學生的心目中,是老師,更是才哥。這份熱情,他可不只是給了他熟悉的那些同學,每年新生入學時,他也總是親身上陣,給新同學專業答疑,向剛踏入南昌工學院的學子展現專業而又溫暖的情誼。

          守正創新 做教學事業的創新者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627/f6cf70e262df4785ae0c28407907ebc8.png

          什么樣的課堂才能立德樹人呢?怎樣才能讓新時代的大學生通過語文課去主動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涵養愛國情懷呢?張老師總在心中詢問自己。執教十七載,他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自身在中國語言文學領域內的研究成果充實、創新教學模式。他擅長運用情景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授課風格。

          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漫步于美麗的校園,你或許就能看見一群群激情洋溢的同學正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暢談著學習、生活、人生理想。這是張老師開展的陽光教學課程。有同學這樣說道:同學們都特別喜歡上張老師的戶外體驗教學課,通過戶外體驗課,我們不再覺得學習語文是件乏味枯燥的事情,相反還覺得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很有意思。張老師站在陽光下,帶領著我們從自然中學習李白筆下的山河、王維筆下的夕陽,中國人的風骨好像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在引導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方面,張老師一直在積極地探索新型的教育理念。江西的書院文化為這一門課程提供了天然的學習資源。于是,白鹿洞書院、豫章書院成了張老師帶領的研學團隊挖掘和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時代內涵和社會價值的最佳去處,而除此之外,臨近的岳麓書院以及同樣蘊含豐富內涵的滕王閣等名勝也布滿了研學團隊的足跡。多年來,張老師帶領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于行進中研學革故鼎新之道,傳承與發揚書院文化中堅持成就人才、傳道濟民的教育理想,高揚愛國務實、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追尋實事求是、學貴力行的治學精神。

          此外,張老師還在校園中倡導并舉辦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由其一手創辦的南昌工學院??对谒环健芬呀洺蔀槟瞎熒鷵]灑文采、教學相長的園地,由其主導舉辦的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成為南工學子展現風采、傳誦經典的舞臺。

          除了對自身要求極高之外,張老師也不遺余力地為青年教師奉獻著自己。教研室新進的青年老師,他總是言傳身教、親自指導,對參加教學競賽的青年教師,他也嚴格要求,不吝賜教。這是他對教育的態度,也是他對后輩的懃懃勉勵。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0627/1643150e69a44a46aec6e9ea77314b4e.png

          守正創新、篤定前行,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張老師一直在路上。

          鑄魂育人 做關懷生命的踐行者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627/eeaa609b47e94f03ad0343b3d716eb46.png

          他把課程思政融入到大學語文課堂,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關心學生,從思想上啟迪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如15級的陳同學給他的留言——“畢業了,舍不得離開學校,其實主要是以后沒這么多機會在困惑的時候及時得到老師您的指點”——人生得遇一兩位好老師,真的是榮幸之至。

          文學經典作為維系情感的重要媒介,是學生涵養自身情感的重要工具。張老師從來不強制要求學生閱讀經典,學生卻在潛移默化之中備受影響,主動捧起文學經典。他經常對學生說:讀書可能改變不了你的命運,但是絕對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態度,改變你對生活的認識,讀書絕對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優雅。這句話,將影響同學們終生。

          為了讓學生綻放生命的光彩,他從未退縮過!有什么事能比看著青年人迅速成長而更令人欣慰呢?

          教研結合 做學術路上的攀登者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627/f14119a699b64ac6a9c69aef8ac538b3.png

          2018年,為了探索高校學生思想引導的方式方法,張老師主持申報了團中央學校課題項目高校共青團在形成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合力中的作用研究,這也是南昌工學院該領域項目零的突破;2019年,張老師結合專業教學實際,申報了題為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研究——以專業課為例的省級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開展實踐研究,為提高學生專業課與思政教學相結合的實效性而不斷探索。而在專業領域,他也從不懈怠,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省級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教與研的協同并進,終將成為張老師打造精品課程的墊腳石,成為南工學子的寶貴財富。

          在教師這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張老師練就了一雙澄澈敏銳的眼睛、養成了一顆體察入微的心。關懷學生、陪伴學生、立德樹人,這是張老師的信念所在;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而不遺余力地去解決它,這是張老師的行動所在;積極向上、不斷求索,這是張老師的精神所在。走過十七載春秋,張老師已然做到了有溫度的教育,他是南工學子心中的好老師!

          (消息來源:江西省教育廳)